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正文

主体间性教学改革:让《伦理学》观照社会现实

2021年11月22日 08:25 张蕊、武信鸽、任璐、杨飞洋 点击:[]

主体间性教学改革:让《伦理学》观照社会现实

为落实学科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本学期思政191、192和193班的《伦理学》课程在思政系教师杨飞洋的组织下,以主体间性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坚持线上线下并举、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原则,让专业课教学变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伦理学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审视和回应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是伦理学学习与研究的终极价值旨归。开课伊始,杨飞洋老师就根据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分类及其具体特征,分好了“教”与“学”的“蛋糕”。涉及基础理论的模块,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涉及实践活动的模块,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基础理论模块,杨飞洋老师并非就理论讲理论,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理论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学习通”APP在《伦理学》课堂上的出场率相当高,不仅是签到考勤的“神兵利器”,还成为延展知识的“良师益友”。每次上课前,杨飞洋老师都会将相关的新闻热点、学术论文和时评文章上传到“学习通”上,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讨论和分享。例如,他在讲授罗尔斯的《正义论》时,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第三次分配”和“弱势群体理论”的相关关系;他在讲授克鲁泡特金的“动物本能论”时,会结合学术论文让学生们探讨《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痴迷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原因。

 

在实践活动模块,杨飞洋老师根据应用伦理学的具体学科分类,按照“自主组队,自愿选题”原则,将思政191、192和193班全体学生分为2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各自选题积极准备相关资料,在规定时间开展课堂分享活动。2021年11月18日,第一次课堂分享活动在1105、1110教室依次进行。杨飞洋老师将赋分权交给全体学生,各学习小组的最终成绩由全体学生的现场线上匿名打分结果决定。上台分享的各小组充分体现了杨飞洋老师强调的“让《伦理学》观照社会现实”的基本原则:有的小组以《民法典》中的“离婚冷静期”为切口,讨论婚姻家庭伦理学的相关学理问题;有的小组以饱受争议的“同性婚姻”问题为主题,探讨其背后“刀光剑影”的伦理观点交锋;有的小组以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案”为视角,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衍生的科技伦理风险。同学们热情高涨、氛围活跃,杨飞洋老师也依次作了提问和点评。

 

通过《伦理学》课堂的主体间性教学改革,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学生探寻正确的学习方向。

(通讯员:张蕊、武信鸽、任璐、杨飞洋)

上一条:线上“云”课堂,防疫不误学 下一条:《妇女社会工作》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