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五期《德意志意识形态》专题读书会顺利举行

2023年12月11日 16:02  点击:[]

  2023年12月6日在我院智慧教室开展第五期“研读红色经典牢记初心使命”活动。本期读书会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为内容,重新回顾其思想内涵以及当代价值。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一同探寻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学院杨飞洋老师受邀参会并作点评发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著作。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斯·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第一,杨飞洋老师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形态》的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逝世后,鲍威尔、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未能挖掘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中的革命因素,只是在“人的概念”上大做文章,空谈所谓“人的解放”等。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当时在德国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实践性,仍然属于唯心主义虚幻的思辨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形态》,主要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对德国哲学的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曾经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与青年黑格尔派联系较为密切。但是,随着他们思想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参加革命实践,他们逐步转向了唯物主义。在这一著作中,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假社会主义错误思潮,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第二,在讨论过程中杨老师带领大家梳理篇章结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副标题为“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全书两卷,第一卷为“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包含《序言》《费尔巴哈章》《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等部分。第二卷为“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三,杨老师归纳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就形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5.分工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分工进行了一个划分:一是起源于人类天性和天赋等偶然因素形成的自然性分工。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性分工。要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要消灭强制分工。这是《形态》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时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

  最后,杨老师总结《形态》的理论地位

  杨飞洋老师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先掌握原理,再阅读原著。《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上一条: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守华到我院听课,调研指导工作 下一条:工会|教工大会|我院召开2023年度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新一届工会委员会产生

关闭